pg电子游戏平台-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

这两点,便是心悸的病机所在!-pg电子游戏平台

1

病因病机


1.1  病因  

心悸发生时,患者自发心跳快而强,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,属中医学惊悸和怔忡的领域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固然没有心悸或惊悸之病名,但已经熟悉到心悸的病因是因为宗气外泄,心脉欠亨或突受惊吓,复感外邪所导致。正如《素问·平人景象论》中提到:“左乳下,其动应衣,宗气泄也”。此外,《内经》中还提出了心悸的病因病机,认为情志身分能够导致本病的发生。如《灵枢·经脉》论说:“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,是动甚则胸胁支满,心中大动。”张珍玉传授认为心悸的发病能够由多种身分引起,如饮食劳倦、体质亏弱、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吃亏,心失所养、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。


1.1.1  体虚劳倦  

体质亏弱、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,可耗损心气或劳倦太甚伤脾,而致生化乏源,气血阴阳亏虚,脏腑阴阳失调,心神失养,发为心悸。《证治汇补·心悸怔忡》中提到:“人之所主者心,心之所养者血。心血一虚,神去则舍空,舍空则郁而停痰,痰聚心位,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。”故体虚劳倦是心悸的主要病因之一。


1.1.2  七情所伤  

平昔心虚怯生生,突遇惊恐,心神摇动,不克自立而心悸。如《济生方·惊悸论治》曰:“夫惊悸者,心虚怯生生之所致也……或因事有所大惊,或闻虚响,或见异相,登高涉险,惊忤心神,气与涎郁,遂使惊悸,惊悸不已,变生诸证。”或因盛怒伤肝,肝气失于疏泄,脏腑气机失调,逆乱冲心而发为心悸。或因大恐伤肾,恐则精却,阴虚于下,火逆于上,则心神摇动而发为惊悸。如刘完素在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中所论说:“所谓恐则喜惊者,恐则伤肾而水衰,心火自甚,故喜惊也。”故大恐伤肾或盛怒伤肝均可导致心悸的发生。


1.1.3  感触外邪

因为风、寒、湿三气同化而至合而为痹,痹病日久加之复感外邪,邪气内舍于心,痹阻心脉,心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心悸的发生。《济生方·惊悸》曰:“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。”巢元方认为心气不足,外感风邪可导致惊悸的发生,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指出:“风惊悸者,由体虚,心气不足,心之府为风邪所乘,或惧怕忧迫,令心气虚,亦受于风邪,风邪搏于心,则惊不自安,惊不已,则悸动不定。”除了风、寒、湿三种邪气之外,火、热之邪侵袭人体并上扰心神往往也会导致心火亢盛而发为心悸,临床显现面赤、心胸抑郁、心悸不宁、夜寐不安或多梦等一系列症状,故而外感邪气同样能够导致心悸的发生。

1.1.4  药食欠妥

因为饮食不节、嗜食醇酒厚味、煎炸油腻,蕴热化火生痰,痰火上扰心神则可导致心悸。贫血痰扰也是心悸的首要病因,若是药食欠妥伤及脾胃,会导致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调,气血化源无力,气虚血少无以涵养心神,加之痰火内生可发为惊悸。《丹溪心法·惊悸怔忡》中所述:“怔忡者贫血,怔忡无时,血少者多,有思虑便动,属虚,时作时止,痰因火动。”


1.2  病机  

心悸的病机包罗两方面,一者为气血阴阳亏虚,心失所养,二者为邪扰心神,心神不宁,其病位在心,与肝、脾、肺、肾四脏亲切相关,大恐伤肾、盛怒伤肝、忧思伤脾或肺气虚衰均可导致心悸的发生。心悸首要分为虚实两头。其一,虚者为气、血、阴、阳亏虚,致使心失所养而激发心悸。《类证治裁》指出:“心脾性血本虚,而致怔忡惊恐。”故心之气血亏虚是心悸的主要病机之一。或因心阳虚衰不振,阴寒凝滞心脉,血脉瘀滞欠亨,心神失养,发为惊悸,《令媛方·心脏》云:“病吃力悸恐不乐,心腹痛难以言,心如寒,恍惚,名曰心虚寒也。”又云:“阳气外击,阴气内伤,伤则寒,寒则虚,虚则惊掣心悸,定心汤主之。”孙思邈据此提出了心阳虚衰病机及其具体治疗方药。或因肾阴不足,不克上制心火,水火失济乃至心失濡养,虚火上扰心神而心悸。其二,实者多由痰火扰心、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,如肝失疏泄,气滞血瘀,而致心脉瘀阻发为心悸。《素问·痹论》云:“心痹者,脉欠亨,烦则心下鼓。”认为心悸与心脉瘀阻欠亨有关。或因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而上扰于心激发心悸,《丹溪心法·惊悸怔忡》曰:“惊者可骇之谓,悸者怔忡之谓。心虚而郁痰则耳闻高声,目击异物,遇险临危,触事丧志,心为之忤,使人有惕惕之状,是则为惊。心虚而停水,则胸中渗漉,虚气举止,水既上乘,心火恶之,心不自安,使人有怏怏之状,是则为悸。”明确指出了痰饮可以激发惊悸,并对“痰” “饮”的分歧症状加以区分。或因脾虚不克健运和传输津液而水停心下,水饮凌心激发心悸。心悸固然分为虚实两头,但两者之间也能够互相同化或互相转化。实证日久伤害正气也可兼见气、血、阴、阳吃亏的症状,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,兼见实证示意。故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,且虚实主次、缓急各有分歧,临床治疗应该互相兼顾。


2

 辨证论治


张珍玉传授概括出治疗心悸应“勿执养心安神,唯务燮理阴阳”的学术概念。张老认为心之阴阳不调为心悸的首要病机,心主血脉而藏神志,心阴心阳互相协调,心脏功能方能维持常度。若心阴和心阳任何一方不足或亢奋,心之阴阳不协调,都邑引起心悸或怔忡,所以心阴心阳不足、阴阳不和是激发心悸的首要原因。张老还提出心悸和怔忡是芥蒂必有之症,可由多种疾病引起,若心悸因其他病证所致者,当治其主病,主痊愈而心悸怔忡自愈;若由芥蒂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者,当治心之阴阳,阴阳协调,心悸怔忡即愈。张老据此指出心悸的治疗不在养心安神,而在燮理阴阳,心悸怔忡虽有轻重之分,但均因心之阴阳偏颇所致,心阴偏虚者,则兼有焦躁,且心惊而悸,头子昏晕而胀,或有失眠,体倦乏力,食少便干,舌绛少苔,脉细数而无力。心阳偏衰者,则自发心吊悬终日惊惕不安,胸闷有可骇感,且自汗畏寒,困倦无力,饮食纳呆,小便清而大便不爽,舌淡苔薄,脉缓弱。


张老认为心悸的虚证应离别治以补气、养血、滋阴、温阳,以补气血之不足,调阴阳之盛衰,以求气血和谐,阴平阳秘,心神得养。《内经》强调人体健康的基本是阴阳和谐,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指出: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,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,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提出:“谨察阴阳地点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实证则该当治以祛痰、化饮、清火、行瘀,使邪去正安,心神得宁。因为心中悸动不安、不克入寐为心悸的首要临床特点,故可合营安神之品,但应该注重辨证论治,天真变通。


3

 病案举隅


3.1  医案一  

男,16岁,初诊日期:2004年3月26日。自发心悸不安、胸闷、头晕、焦躁10余天,心电图正常,血压正常,经多方服药均无效而就诊于张老。


刻诊:心悸不安,有声音时易心悸,尽量倏忽的脚步声或关门声,都能引起心跳不安,且时有失眠,焦躁,伴有耳鸣腰酸,头昏不清,记忆力减退,口干,饮食、大便均正常,小便时黄,舌红少苔,脉沉数而弱。

辨证:为劳心过度,心阴亏虚。

处方:人参10 g,郁金6 g,生龙骨12 g,生地黄9 g,阿胶6 g,麦冬6 g,党参12 g,生姜6 g,大枣6枚,水煎2次,夹杂分2次服,6剂。再诊时自发头子清爽,心悸偶然发生,脉已无数象但弱,以原方再加黄芪15 g,继服6剂,症状消散。

剖析:患者心悸,且伴有头晕、焦躁、失眠、头晕、腰膝酸软、口干、舌红少苔等症状,张老辨析该病属劳心过度、心阴亏虚,治以益气滋阴、补血养心。张老指出治疗本证不在养心安神,而在于调整心之阴阳偏颇,使其阴阳顺接协调则心悸怔忡可除。张仲景之炙甘草汤虽为伤寒而设,但治疗杂病之心动悸、脉结代确有良效,且可以益气滋阴、通阳复脉。

从药物构成上看,阴药与阳药互相配伍,从而达到调整其阴阳偏颇而续顺接,个中阴药有生地黄、阿胶、麦冬,阳药有桂枝、生姜、清酒。本证患者伴有头晕、焦躁失眠、腰膝酸软、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,故去清酒、桂枝、麻子仁,加行气解郁、凉血破瘀之郁金,以防阴药腻滞,且有入心行瘀之功,生龙骨镇阴虚之浮阳,生地黄滋阴养血,阿胶、麦冬滋心阴、养心血、充血脉。诸药合用,滋而不腻,温而不燥,使气血足够,阴阳和谐,则心悸可平,诸症消散。


3.2  医案二  

女,33岁,初诊日期:2003年8月22日,心悸胸闷2月有余,近日自发加重,遂来就诊。经病院搜检无器质性病变,心电图正常,血压正常,常日家中琐事较多,时常心悸不宁,胸闷气短,动则尤甚,恶闻声响,面无人色,畏寒,手足发凉,体倦神疲眠差,头昏沉,食少纳呆,月经纪律,二便均正常,其舌淡红苔薄白,脉沉弱无力。

辨证为心阳虚衰,温养心神无力所致心悸。

处方:桂枝9 g,当归9 g,炒白芍9 g,木香6 g,人参10 g,黄芪10 g,生龙骨12 g,炙远志6 g,夜交藤12 g,砂仁6 g,甘草3 g,生姜8 g,大枣6枚,水煎服,日夕分两次饭后温服。

10剂之后心悸、胸闷等症状好转,效不更方,守方续进,20剂之后形寒肢冷、纳眠差、头晕症状消散,时而心悸。后又随证加减,调方4次,症状缓解,嘱其可停药视察,未再复诊。

剖析:患者心悸胸闷2月有余,张老依其脉症,辨为心悸心阳虚衰证,治以益气温阳,补血养心,方用炙甘草汤加减。炙甘草汤为阴药与阳药互相配伍,故应在原方的根蒂上去生地黄、阿胶、麦冬等滋阴药,并加重桂枝、生姜等温阳药的用量以补其心阳,从而达到调整心之阴阳均衡的结果。除此之外方中还用人参、黄芪温振心阳,当归、白芍补血养血以滋心血之不足,木香、砂仁疗养脾胃之气使气血化生有源;生龙骨、炙远志、夜交藤养心安神定悸。纵观全方,滋而不腻,温而不燥,使心阳得以温养,气血足够,阴阳和谐,则心悸胸闷诸症皆消。


声明信息:

本文选自:《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》2018年第1期,张庆祥。本公家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进修之用。发布内容若存在欠妥使用的情形,可随时和我们关联。转载请保留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的版权信息。文中涉及所有方子药物及治法为进修参考之用,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!

相关文章
网站地图